新闻资讯 分类
经济半小时]堵漏墨西哥湾(201062)发布日期:2024-07-03 浏览次数:

  杏彩体育app下载2009年,英国海事公司成为美国国防部的最大燃油供应商,销售额达220亿美元。同年9月,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打造了深达1万米的石油钻井平台。按高度计算,这一世界上最深的钻井平台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1千多米,已经达到近海石油钻探的极限。

  目前包括美军的海岸警卫队,环境保护署等十六个部门共两千多人还有英国石油公司一起投入这场堵漏之战,这次事故发生之后,英国石油公司市值已经缩水了300亿美元,石油公司不惜冒险追求利润,这次特大灾害终于给他们的举动敲响了警钟,如何强化环境监管,从制度层面约束石油公司。人们希望从这场灾难之中吸取更多的教训。

  同时我们又看到英国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唐锡华,却认为奥巴马之所以这么做,仅仅是一个权宜之计,他说就像当年的阿波罗13号飞船爆炸并没有终结美国的太空探索一样,这一次的漏油事故也不会终结美国的近海石油开采,因为人类已经患上了石油依赖症。

  就在这次事故前,包括奥巴马在内的许多美国政要还对近海石油开采持支持态度。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就业,也是美国经济得以运转的基石。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一半以上的石油消费都依赖进口。尽管美国近海富含油气资源,但美国国会1981年通过的近海石油禁采法律,以及1990年老布什总统签署的行政禁采令,却使美国近海油气开采被完全冻结。而在今年3月,为了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奥巴马打破禁令,宣布容许开采美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墨西哥湾东部和阿拉斯加北岸海域油气田。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目前全球30%的原油来自海洋。深水采油的成本在每桶35到65美元之间,与80美元的油价相比,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目前除墨西哥湾外,西非、巴西、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也在着手开发近海油田。最近在马岛发现的油田更被认为有可能引发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第二次战争。

  1989年3月24号,110万加仑的原油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单壳船体上的裂缝喷涌而出,短短数天,美国阿拉斯加海岸便有多达25万只的海鸟死亡。

  《国家地理》报道杂志说,在事故发生21年后的今天,阿拉斯加海岸依然有2万加仑左右的原油漂浮,当地生态环境依然没有完全恢复。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石油污染法,要求到2010年逐步淘汰在美国水域航行的单壳油轮。国际海事组织也决定逐步淘汰单壳油轮。

  5月12号,美国白宫提议向在美国生产或从国外进口至美国的原油增收1%的税,以便在今后10年筹集15亿美元专项基金,用于处理原油泄漏。

  美国国会还准备取消石油企业赔偿不超过7500万美元的上限,要求英国石油公司承担失业救助、环境检测等等与这次漏油事故有关的一切费用。

  中国政法大学客产研究员 李国荣:首先从责任形式上来说,(应该)由产权人先承担责任,赔偿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复杂,它既有公海的污染,也有国内领海的污染,这个责任追究起来,都比较麻烦。

  为加强监管,美国政府决定把矿业管理局一分为二,将安全监管与发放执照、收取税金的职能完全分割开来。而参议员克里和利伯曼也不失时机地提交了新能源法案,要求美国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

  纽约时报发表社论附和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再次表明,一些公司为了美元牺牲安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了。不过,这项议案近期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与石油集团关系密切的共和党议员一律反对,来自工业州的党议员也态度谨慎。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肖立志:在目前状态下我们是远离不了石油的,在未来的二十年或者三十年里面,怎么样向海洋,向海底来寻找石油,是我们石油工业的一个方向。

  由于原油来自海洋深处,属较重的混合物。这种石油不像普通石油般快速蒸发,而是容易与海水产生乳化作用,形成像巧克力慕斯般的黏稠物,难以被冲走或以火燃烧,也难以让“吃石油”的微生物吃掉,就连上佳的清理油污武器,也束手无策。因此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先后采取的多种传统救灾措施,最终都收效甚微。美国国会计划将为联邦政府石油泄漏责任信托基金提供资金的石油税翻两番,从目前的每桶8美分提高至每桶32美分。预计这项提税可筹资11亿美元。此外,美国内政部长肯萨拉萨尔已向全球其他石油公司求助,希望“提供专业知识,确保值得尝试的方法都能一试”。在各方想尽办法救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生物学家奥特的一句话:“只要我们还继续使用石油,就不能避免泄漏的发生。”这句话虽然不太好听,但却是一句实话。不过,现实的情况是,短期内新能源还无法取代油气等化石能源。而且像核能这样的高效能源,如何确保核材料的安全性也是个问题。因此在加强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安全监管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尽快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从而避免石油依赖症。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